作者:刘吕红 发布于:党建网微平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守正”与“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生动体现,是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课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坚持守正创新,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守立场之正,创理论之新;守观点之正,创内容之新;守方法之正,创手段之新,在“三守三创”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一、守立场之正,创理论之新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是加强思政课建设以实现理论传授、系统育人与思想武装的根本要求。
守政治站位之正,创理论传授之新。思政课建设必须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准确把握思政课的政治站位,是创理论传授之新的基本前提,即是在思政课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站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今天的学生远不单是要适应课堂教学场景的服从者和接受者,而更是带着自己独具个性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学习方法而来的课堂参与者和建设者。曾经由“师”掌握信息的单向传授知识环体,今天必须站在学生主体立场,实现向“师”“生”共同掌握信息、双向互动、共享知识的环体转化。双向或多向信息流交替,旨在唤起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旨在“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正如马克思所说:“在这里,发言者和听众,从他们已所解释的生活世界的视野,同时论及客观世界、社会世界和主观世界中的事物。”这要求思政课创新课堂教学,在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的润物无声的角色引导中,必须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进行研究,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给予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实现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双向良性互动中进行,实现理论传授之新。
守政治方向之正,创系统育人之新。毛泽东指出“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不断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传授,确保思政课在践行系统育人上方向坚定,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思政课需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深刻理解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育人的科学内涵,准确认识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构建思政课建设立体式、整体性、系统化的教育新结构。一方面,要重视对思政课本身显性和隐性教育方式的合理整合和有机结合,注重思政课程同其他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等方面的思政教育资源互补与共享,实现多维度、融合性、交叉式育人。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全员育人体制,建立健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的全程育人机制,努力形成将育人工作开展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守政治原则之正,创思想武装之新。坚持正确的政治原则,就是要始终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即坚持以政治性为灵魂,以学理性为基础,将其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思政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的主渠道,应对包含鲜明政治性又蕴含丰富学理性的新理论新成果进行深入阐述和阐发,确保思想武装的前提是政治性原则的凸显和学理性话语的彰显。一方面,要将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另一方面,对符合学生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政课课程体系,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解释、给予指导。同时,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理论内涵讲明白、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听得懂、能领会、辨是非、可落实,达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提升理论武装的引领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二、守观点之正,创内容之新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创新思政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和理论支撑,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思政课实现知识传授、资源挖掘与内容创新的根本所在。
守“三观”之正,创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之新。坚持科学世界观,及时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纳入思政课建设体系,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体系、系统专业的学科体系、符合规律的教材体系、科学有效的教学体系、铸魂树德的价值体系,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以科学的世界观教育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奠定根基。坚持正确人生观,教师要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的优良种子。思政课建设要传递马克思主义积极向上和进取的人生观,必须把知识传授和信念培养统一起来。在最新理论成果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传授真理、批判谬误,传递善良、批判邪恶,传播美好、批判黑暗。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培养信真理、讲善良、求美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坚持核心价值观,建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知识体系。思政课建设既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之中,强化其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也需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知识体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学科知识中的核心价值观元素,将为好学与做好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塑造正确的价值品行,实现固本正源、铸魂育人。
守核心课程之正,创思政课资源深度挖掘之新。抓住关键课程,聚焦思政教育核心精髓的内化和运用,在纵横视野和比较中多维探求思政课的教育资源。在纵向上,既注重从传统思政课教育中汲取精髓,又重视从现代教学方式更新中及时吸取养分,凸显思政课教育的时代性和灵活性,实现思政课建设的与时俱进。在横向上,既立足国内,整合思政课程教学的优秀典型和样本案例,有针对性地吸收高质量成果,又放眼世界,汲取国外相关课程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实现思政课教育的与世同行。思政教育核心精髓的内化和运用,还在于围绕教学目标这个核心推进。在知识传授上,更加侧重于对学习方法和知识架构的培养和搭建;在教学管理上,将教育资源有机整合与合理嵌入,优化教学效果;在课程设置上,处理好思政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不断优化设置课程结构,使课程内容交叉互补,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以发挥最大效益;在教材资源运用上,注重选取的层次、质量和规定,坚持国家统编教材是主体性、基础性教材,其它课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教材或者高水平教材,注重教材选取的层次和质量,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资源运用上,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属地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地方特色教材体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打造多元思政课教材体系,实现教育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守经验总结之正,创思政课丰富内容和弦之新。透过上下五千年文明,把握厚重历史沉淀出的中华文化精髓,以道德规范、价值品格、思想观念为学生打好底色,筑牢学生爱国爱民的深厚情感。将知识传授与优秀文化教育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研究和创造性转化,奠基思政课的深厚内涵,培养和打造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获得了蓬勃发展,长期以来的实践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为不断发展演变的知识体系厚植了丰富的教学内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还需要立足当下、贴近现实、适应变化、着眼未来,及时发现教学内容中的新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途径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认识、把握和利用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走向,推进思政课与时俱进,实现思政课教育呈现新思想、新文化、新自信相互映衬和相互交融的崭新境界。
三、守方法之正,创手段之新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是思政课建设和发展的方法论遵循,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有利于提高教学方式的对话性和引领性、直观性和巩固性以及体验性和应用性,是创手段之新的方法论导向。
守实事求是方法之正,创对话性和引领性教学之新。思政课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在课堂上,注重因材施教,创造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机会,注意了解和把握学生总体情况、知识需求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开展课堂讲授,实现课上对话。在课堂后,注重运用新媒体,搭建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的第二平台,如通过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打造师生交流的隐性空间,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关系,破除隔阂与屏障,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培养互信互重的师生关系,形成有效的信息交流回路,实现课下对话。同时,还要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最大实际。教学内容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导,强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实现正面教育引领;坚持实事求是,要抓住多元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这一实际,教师要直面问题、回应问题,不规避、不误导,以科学灵活的方法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扭正,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引领学生明辨是非、站稳立场,提升分析观察问题的鉴别能力。
守辩证分析方法之正,创直观性和巩固性教学之新。辩证分析方法强调要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聚焦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的变化,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断优化更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将传统方法融入现代教学,汲取传统方法的精髓,实现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交汇和融通。在教学方式上,以传统灌输式教学为基础,提高知识传授的精准度和全面性;借助现代新媒体,将知识具象化、直观化,增强知识传授的生动性、灵动性,提升学生认知内化的效果和程度,实现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同时,辩证分析方法强调要坚持全面而不是片面、联系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摒弃碎片化、局部性教学,实现全面性、系统化教学,打造教学体系的整体性格局;坚持联系的观点,保持知识教学的连贯性,注重温故与知新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对已学知识的重提和温习,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要强化对已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整合,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稳固性,提升巩固教学成效,促进教学系统良性循环。
守知行合一方法之正,创体验性和应用性教学之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练、增长本领。”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只有植根于实践才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优化教学方案设计,既要重视传统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更要注重双向性的体验教学和知识反馈,即在知识传授的前提下,通过场景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展现知识体验的过程,并以交流反馈的形式予以知识输出,将硬性知识以软性方式导出,不断激发知识理论内化的动力,帮助学生快速、准确、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形成知识传授、知识体验和知识反馈三段式完整教学回路。没有实践的理论是僵化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课堂内外教学的配合,让抽象的理论在实践中具象化。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室内和室外相统一,增加实践教学课时,丰富教学实践活动,通过调研、参观等多种形式,实现以室内的真理指引室外的实践,以室外的实践印证室内的真理,进而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学生将知识和理论转化为自觉行为以指导实际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自我再教育,不断推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hW_G_wYSY-KsIv0ghTW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