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介绍

【水磨映秀】

日期:2020年12月25日 16:42 编辑:管理员01 点击:

 

目录

一、漩口中学遗址 1

一、 渔子溪地震纪念区 1

(一) 震中祭坛 1

(二) 震中纪念馆 2

(三) 映秀小学 2

1、 张米亚老师的英雄事迹 2

2、 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 2

三、水磨镇 3

(一) 历史底蕴 3

(二) 重建理念 3

(三) 水磨古镇 3

 

一、漩口中学遗址

漩口中学遗址是映秀震后的地标性建筑,胡锦涛总书记曾在此主持 汶川大地震遇难者的公祭。学校创办于1957年,1969年正式命名为“汶川县漩口中学校”,1974年漩口中学发展为阿坝州唯一一所农村高级中学,后来因为修建紫坪铺水库令全镇搬迁,学校才迁址与原映秀中学合并为漩口中学。

5·12”地震给漩口中学造成巨大损失,全校有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2名家属遇难,29名师生受伤。现在的学校遗址完整地保存了地震给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形态,如倾覆、扭曲、垮塌、裂纹、底楼沉降等,使得它成为震后科考研究的实证资料以及人们铭记灾难、缅怀逝者的纪念地。

汉白玉时钟的指针永远固定在1428分那一刻。漩口中学的主教学楼共有四层,是学生最集中的地方。大地震发生之时,地震波使得教学楼水平摇摆,教学楼底部强柱严重毁损,导致整栋楼倾覆垮塌,原本四层的教学楼仅剩一层。据幸存者介绍,当时整栋楼超右边垮塌,无意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应急通道,使得部分师生得以顺利逃生。

一、渔子溪地震纪念区

(一)震中祭坛

    这里是汶川5·12”特大地震遇难者公墓,俗称“万人公墓”。埋葬在这里的地震遇难者大都不知姓名,据不完全统计,映秀全镇约5462人遇难,而大部分不知名遇难者包括路过的游客有约3000人埋在这座公墓之中。

(二)震中纪念馆

这是展示地震灾害、抢险救灾、灾后重建、人与自然、抗震技术等内容的教育场所,又是缅怀、感恩、寄托哀思的重要纪念场所。建筑以黑色和灰色为基调,显得自然、平和、静谧。

纪念馆包括纪念馆和陵园两部分,采用框架——抗震墙结构形式,设计的抗震烈度为8级。纪念馆由大爱无声、大爱无疆、大爱无私三大主题馆和地震科技馆构成。

(三)映秀小学

1、张米亚老师的英雄事迹

渔子溪观景台可以俯瞰整个映秀镇。河对岸那个红旗飘扬的地方就是映秀小学的遗址,大地震使小学所有的房屋全都破碎式倒塌,基本成为废墟,260名学生和老师遇难,学校唯一没有倒塌的就是这面五星红旗。

29岁的张米亚老师就牺牲在这里。地震发生时,他死死护住身下的两个学生,由于紧抱着孩子的双手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他的手臂锯掉才将孩子解救出来。这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守住了生命之门,用他的生命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2、抗震救灾小英雄:林浩

大家熟悉的5·12”大地震中年纪最小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林浩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地震发生时,林浩和同学一起被埋在废墟之下,作为班长,他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安慰受到惊吓的同学。经过两个小时的艰难挣扎,林浩终于爬出废墟。他不顾身上多处受伤,将两名同学背出废墟。20086月,林浩被授予“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称号,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与姚明一起成为国旗手。2009年,他成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水磨镇

(一)历史底蕴

水磨镇有着“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之称,也有“老人村”、“长寿之乡”的美誉。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中写道:“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蜀地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道极险远......饮水故其寿。”在苏轼眼中,当时的水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桃花源”。明代诗人郭庄也曾赋诗描绘他眼中的水磨美景:“谷口莺啼细竹,洞门犬吠桃花。驻世何须丹灶,仙风吹长灵芽。”

(二)重建理念

5·12”地震发生时,水磨镇距离震中映秀仅仅8公里,全镇1.5万全部受灾,92人受灾,镇村居民住房20%倒塌,55%严重损坏,仅有25%的房屋在维修后勉强可供居住,基础设施受损极其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58亿。

援建小组将水磨镇的重建理念定位为“历史”、“文化”、“生态”,植根于水磨镇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以集镇为中心,将重建与城市化相结合、与产业转型相结合,重点发展商贸旅游、教育服务业和都市型生态农业,旨在把水磨镇打造为文化旅游小镇,形成以寿溪湖为核心的“一湖两岸四片区”的总体结构。“一湖”指新城着力打造的寿溪湖;“四片区”指围绕寿溪湖形成的四大城市功能片区,分别以职业教育、旅游商贸、行政文化和配套居住功能为主。

(三)水磨古镇

    水磨古镇的特色是“一古一新”。“古”指古镇新颜,“新”指羌城新韵。

古镇新颜以禅寿老街为代表。“禅”是佛山市的简称,它与“老人村”的“寿”结合在一起,成为这条老街的名字。“禅寿”谐音“长寿”,也象征着佛山与水磨的深厚情谊。

羌城新韵以和谐广场和水磨羌城为代表。和谐广场位于禅寿老街和水墨羌城的交界处,广场上建有藏区标志性的白塔。汉族、藏族、羌族三种不同风格的建筑共置一处,不仅不显突兀,反而有种匠心独运的风味。“和谐”二字也寓意着水磨作为汉、藏、羌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也会让三个民族永远和谐相处。一旁的水磨羌城借鉴瑞士打造山地旅游小镇的做法,依山势地形而建,外墙采用桔梗和黄泥搅拌砌成,再加上砌砖、贴木等,综合体现了传统羌寨泥石结构的建筑特色。墙上和窗台的白石,代表着羌族古老的白石崇拜。墙体上的图腾纹饰则采用羌族代表性的祥云、羊头以及“羌”字图案,处处体现了羌族风韵。

  • 2019 ©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训研修

  • 地址:成都市双流县川大路文科楼二区     邮编610207

  • 电话:028-85996536